◎王建南优配无忧
r展览: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
r展期:展至2025.9.10
r地点:吴文化博物馆
r“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特展是吴文化博物馆“新九州”系列展览的第三期。展览依托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展出了凝聚着随州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178件(套)文物,以便观众领略随州这片土地上存续的华夏地域文化基因。
r炎帝故里华夏根脉
r湖北随州之“随”,最早源于远古的“随氏族”,相传华夏先祖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烈山,并在此“泽而焚之”,“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谱写了华夏最早的文明史,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实证了随地绵长的人类定居史。
r随州境内发现有金鸡岭遗址、西花园遗址、冷皮垭遗址、周家古城遗址、窑湾遗址等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红陶杯作为一种典型的石家河文化陶器,在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圈大量出土。三房湾遗址被判定为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以烧造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金鸡岭遗址出土的红陶斜腹杯可为代表。
r金鸡岭遗址还出土了红陶双腹罐、弦纹黑陶壶、黑陶壶形鼎、陶纺轮、半月形石刀等器物,充分说明在距今4500年至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已进入一个空前迅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一些专业性手工作坊的出现,铜的冶炼和使用,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
r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涢(yún)水两岸的随中和随南,带状聚集的特征明显,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两个时期,部分遗址地层中发现稻壳遗迹,说明稻作农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食物来源,展露出随地文明的最初形态。
r随枣走廊咽喉要道
r随州这个地方,不断有震惊国内外的考古发掘出现,一切都要从它特殊地理位置说起。
r随州静卧于荆楚大地腹心,地处汉水之东、随枣走廊东端,是长江中游地区通往中原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它的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其间为丘陵坡地,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则为随枣走廊。
r随枣走廊因山为屏,道路交错,从枣阳至随州的路段,山冈众多,构成囊括之势。在商周时代,向南,它是直达江汉平原的首选路径;向北,它是进入南阳盆地的重要锁钥。
r1977年,随县淅河公社(今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因村民平整耕地发现了13件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的主要特征都与湖北盘龙城出土商代二里岗文化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应介于二里岗和殷墟之间。也就是说,早在商王武丁率军征伐荆楚之前,殷人就控制了随枣走廊。
r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对南方的控制,夺取重要战略资源——铜,遂把一些姬姓兄弟移封至汉水流域以东、以北和江、淮间优配无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它们的首要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王朝的疆域。随属于汉阳诸姬之一,分布区域最大,核心区域就在今天枣阳至随州一线的随枣走廊之中。由发掘的文物可知,随枣走廊的政治格局或地缘结构相当复杂,它既是运输要道,也是戍守重地。
r曾随一家大国兴衰
r1978年,随州因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历史古城,让人们意识到这条狭长通道很不简单。在此后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随枣走廊简直就是一条盛满了周代青铜器的历史长廊。
r《左传》里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但很长时间里,随国屡屡出现于文献中,却没有文物出土,而曾国名不见经传,出土文物却屡屡有“曾”的铭文,随国与曾国是何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谜团最终被随枣走廊出土的文物破解,近十几年大量考古发掘充分证明,曾与随为一国两名。
r曾国是西周早期分封至“汉阳(汉东)”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之一,始封之君为南宫适(kuò),他辅佐文王、武王克殷立周,建有奇功。南公子孙中的一支被分封为曾侯,即姬姓曾国的发端。根据2011年至2013年考古发现,位于随州市东北淅河镇蒋寨村的叶家山西周墓地即为周早期的曾国公墓地,埋葬了曾侯谏、曾侯白生及曾侯犺等西周早期曾侯,他们掌控的曾国地位显赫,代表周王室监视汉淮流域各诸侯国,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一直控制着随枣走廊。
r曾国无疑是汉水边姬姓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担负着守住“南土”的重要责任,它就卡在随枣走廊上,这里也成为曾国的地理文化背景。尽管如此,曾国始终未能称霸诸侯,最终亡于楚国。
r楚国的先祖熊绎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居于丹阳,即今河南省淅川县一带。后来熊绎迁徙到长江流域,辟居荆山。楚国从立国之初,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采取怀柔政策,“甚得江汉间民和”。两周之际,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间兵戎不断。汉水流域的楚国不断东进。楚武王在位期间,向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扩张,屡次侵犯汉东诸国之首的随(曾)国疆域,经过多次的争战,形成了随、楚世代盟约的格局,但随国最终沦为楚的附庸,在战国中晚期融入楚文化的滚滚洪流中,随地文化亦呈现出随楚融合的独特面貌,在出土器物上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交织的多样风貌。
r礼乐传承华夏一统
r随国在被楚国吞并之前,其地位及影响力显然远远大于后者。西周晚期至春秋之际,随国势力范围从叶家山一带向西方和南方扩张,占有汉东、汉北直至南阳盆地一带的广袤区域,疆域急剧扩大,与《左传》所载相印证。作为周王室在南方的代表,随国与邓国、楚国、黄国、息国等周边方国往来密切,显露出一方诸侯的赫赫威仪。从考古发掘来看,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均川熊家老湾、何店何家台、安居桃花坡、万店周家岗、枣树林等地都发现了随国遗迹。
r最为重要的叶家山墓地出土的众多精美青铜器物大部分收藏在随州市博物馆,是本次展览中的重头戏。其中有一件曾侯卣(yǒu)为西周早期铸造,盖、器内底铭文相同,均二行四字:“曾侯用彝”。另有曾侯谏圆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两行六字“曾侯谏乍(作)宝彝”。从展示在展厅墙上的“考古所见曾侯世系列表”中可见,曾侯谏对应着西周的成康时期,是叶家山墓地年代最早的贵族,为南宫适的后人,曾国最早的实际统治者。
r本展布展十分贴心,不仅将文物的相关知识分段对应布置在展品前的平台上,还把青铜器上不易看到的重要铭文放大印在与展品对应的墙上,并伴有准确的释文和器物局部线描图案,使观众一目了然,收获满满。
r有关随国的另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是2019年6月发掘出的随州市曾都区枣树林墓地群。遗址坐落在一条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长方形岗地上,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86座墓葬,7座马坑、车马坑,出土了青铜器千余件,另有玉器、陶器、漆木器、滑石器等。部分青铜器上可见“曾”“曾公”“曾侯”“曾叔”等铭文,这一切显示枣树林墓地群是春秋中晚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
r其中的M190是整个墓地群中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从规模、随葬器物、附属车马坑来看,墓主的身份当为国君一级。在出土的大量器物中,34件成套编钟最为重要,上面皆有铭文。其中四件镈钟的铭文单独成篇,两组甬钟上的铭文连续成篇。铭文内容涉及到随国的始封、疆域等诸多重大问题。
r这是大规模成套编钟在湖北地区的第二次发现。早在1978年5月,曾侯乙墓沉睡了2400年后重见天日,一座巨大的地下乐宫呈现在世人面前。随州城郊的擂鼓墩墓室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属战国早期,共有乐器125件,包括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箎(chí)、排箫,八音齐备,展现了古代王侯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面貌。
r令人称奇的是,位于墓室中室的曾侯乙编钟被发现时,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仅有两枚甬钟跌落在泥土中,其他均挂在木质钟架上,整体保持着周代礼乐时期的最初面貌。
r由此可见,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随国,始终秉承着中原周王室深厚的礼乐文化制度,同时又融合、发展了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的鲜明特色。
r曾楚之间噩国闪耀
r随枣走廊不仅有大诸侯国之间的演义,也有小诸侯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闪光时刻。
r1975年以来,随州安居羊子山先后发现三座西周墓葬,墓中出土了多件带有“噩侯”铭文的青铜器。通过考古研究,可基本确定羊子山为噩国墓地,西周早期的噩国中心地区就在随州安居一带。
r2007年发掘的羊子山四号墓共出土青铜器27件,包括七鼎、四簋、四卣、三爵、二尊、甗(yǎn)、方罍(léi)、圆罍、盘、盉、觯(zhì)、斝(jiǎ),其中有七件噩侯作器和两件噩仲作器。根据墓中随葬青铜器的规模及铭文,可以认定此墓是一位噩国国君的墓葬,由此提供了西周早期地方诸侯国噩国在随州境内活动的线索。羊子山四号墓的发现加深了学界对西周早期南土政治的理解。
r本次展览中最受注目的“明星文物”即为噩侯四器,又称“神面纹四器”,包括一对提梁卣、一件尊和一件方罍。它们上面均采用高浮雕的神面纹装饰,在考古发掘品中尚属首见,与西周早期姬姓诸侯国墓地出土铜器大异其趣。特别是这批青铜器表面形成的蓝色锈,瑰丽奇异,实属罕见,这是羊子山当地地质、水土等特殊的埋藏条件决定的。
r方罍和卣上的兽面几乎涵盖了商周时期所有常见的动物形象,如夔(kuí)龙、凤鸟、饕餮等。最为特殊的是青铜器上的主体高浮雕兽面纹,细看会发现它更近似于一张人脸:其眼睑、眼眶、眼球及瞳孔的结构层次分明,眼睛上方有用一条条短竖线并列组成的弯弯的眉毛,还特别塑造出两翼圆厚的鼻子。这便是噩国青铜器上独有的“神面纹”了。
r鄂(噩)在商代就已出现,金文中写作“噩”,传世文献中多作“鄂”。《战国策·赵策三》《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时期“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商灭后,噩国又臣服于周,是西周早期周人经略南方的重要据点。
r西周晚期,噩侯联合淮夷叛乱,周夷王下令“伐噩侯驭方、勿留寿幼”,噩侯最终败于西周军队。自此随州境内不见噩国踪迹,直至河南南阳夏饷铺噩国墓地的发现,才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r千年沿革传承有制
r展厅中有一张大大的随州千年沿革图,向观众形象地展示出这一地域在历史与政治上的变迁。
r1957年湖北省文管会野外工作组曾在距离随县县城西北约5千米的城郊小路旁采集到打制石器,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随州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厉、随、唐、噩四个诸侯国封于随境。战国后期时此地归于楚国,设置随县。
r秦统一天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随州时称随县,属南阳郡。从秦到两汉,州、郡几经易替,但随县的建置一直存在。展览进入秦汉与隋唐展区后,文物的风格面貌与先秦时期大不相同,更多地呈现出世俗化的色彩。
r陶俑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主要用于替代活人陪葬。陶俑的形象逼真程度极高,表现题材和内容广泛、丰富,陶马车和成群的男仆、女侍俑、乐舞俑是当时常见的题材。还有反映劳作生活的踏碓舂米,伺候生活起居的侍从俑、庖厨,提供娱乐活动的说唱俑、杂耍俑、百戏俑等。此外,数量巨大的家畜家禽动物陶塑被随葬于墓中,猪、狗、鸡、鸭等家畜家禽都有体现,这是对当时富裕生活的一种再现,显示出浓厚的世俗生活情趣。
r北周杨坚建立隋,其国号“隋”即源于杨坚之父曾受封于随,称随国公。唐初随州一度改称汉东郡,不久仍复称随州,此间随州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至唐贞元十五年随州升为上州。宋代,随州属京西南路,元代则属湖北道宣慰司,后改隶鄂州行省德安府。明代初年,随州经过多年战乱,满目疮痍、土旷人稀。明清时期随州州、县建置屡有更替。随州建置虽然变迁频繁,但大部分时期或设郡、州,或置专署,是鄂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r千年以来,随州历经各朝各代,无论是单独成郡,还是隶属于更大的州府,作为战略要地与文化交汇地带,始终以重要的区位优势沟通南北往来,吸收东西之萃,成为汉东明珠,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明赓续见证,铸成了华夏文明重要的一环。
r本版图/吴文化博物馆优配无忧
r助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